企业培训中四种导向的课程设计
作者:汪 琳
分享

关键思考

在企业培训中,最忌讳的是,不加选择地进行无目的培训。

或是培训之前,根本不做任何设计。

或虽有设计,却一头钻到操作层面,用几个技术框架反复嵌套。

最终,教得糊涂,学得诧异,施施然而来,空荡荡而去。

其缘由,在于课程设计之前,首先要明确知识要点和应用场景。

培训,应能紧贴业务。培训主体,就是知识点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,应首先厘清二个关键性问题:

●该培训的知识点,到底是提升能力的?还是确立工作标准的?

●匹配该业务工作场景的知识点,是能全面清晰描述的?还是不能清晰全面描述的?

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如此关键?

例如我们要烹制一道红烧肉,参照标准菜谱,如何选料?如何刀法切制?如何焯水?如何下油锅?如何加料?如何火候?如何收汁?一板一眼,照猫画虎,总能做出一道口感尚可的红烧肉。这,属于工作方法和标准能够清晰描述的,应用环境也不复杂。

而一些复杂工作,例如商业决策,我们无法归纳出权威的工作步骤,甚至其标准都无法衡量。不像竞技体育,如围棋,水准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,柯洁无论怎么大意,总不会让一个业余棋手赢得一招半式。而商业决策,看“来往、娃欧、嘿客、腾百万”,纵使商界天才,也有一败涂地的至暗时刻。

关键矩阵

基于以上示例,我们需要思考的是,在课程开发之前,要准确甄别我们的培训,是基于工作标准?还是素质能力?知识要点,是易于概括,或是在不同场景有不同方法难以概括?

基于以上思考,我思考并拟制了一个矩阵图,如下:

1587036613192481.png

这个矩阵按两组成对因素:一是,到底以工作标准为主导?还是以工作能力为主导?二是,知识要点能抽象概括(稳定环境)?或是知识要点不易抽象概括(复杂环境)?

由这个矩阵图,我归类得出四种导向的课程设计。分别是“任务导向、素质模型导向、最佳实践导向、情境导向”,其应用如下:

1587036638122511.png

基于以上研究,我们得出,开发课程之前,首先需要对课程的内容和应用环境有一个基本判断,然后匹配最适宜的课程导向。


任务导向的课程设计

如果是培训一个基层操作人员,应确立以“任务导向”为主的课程设计。要确定什么是任务?任务是工作内容中最小且又能被清晰描述的单元。美国上世纪开发的“任务清单”是一种很不错的工具。

其工作逻辑是,首先要做工作分析,明确工作标准,以及该项工作主要做什么,然后把课程的重心落在“怎么做”,把详细的步骤一一解释清楚。

这种开发模式的一个难度就是,每一个工作步骤能否具体且量化?不宜用“快速响应”“对客户要主动”这类模棱两可的词汇。我见过一个餐饮企业的员工手册,明确要求在看见顾客茶杯倾斜60°的时候,给顾客续水,这就是一个很不错的任务描述。


我们去年给缝纫机市场世界份额第一的杰克股份,做过一个“销售铁军咨询项目”,他们是一支全新且没有任何经验的队伍,四五十个年轻人,任务是通过陌拜扫街,向客户销售缝纫机。我们就把他们的销售模式,提炼出八个要领,称为“铁军八式”,手把手教他们FABE陈述、STAR案例演绎、成交十大技巧……。比如,在陌拜中,销售员常常被客户一口回绝,年轻的销售员往往手足无措,悻悻而回。我们的培训中,要求学员“坚持三分钟”,并传授和演练“微笑、赞美、请求、提问”等技巧,最终和客户建立起信任关系。培训既有可衡量的工作标准,又能方法明确、步骤清晰,通过我们的咨询和培训,这支年轻的团队,在短短两个月中,取得了骄人的销售业绩。

素质模型导向的课程设计

如果某类型的职位,人数多且非常重要,比如中层干部,他们的特质要求(概念、沟通、技能)比较均衡,工作内容又不一致。所以,聚焦在素质能力的培养,是一个主要的导向。

我们给伟星建设公司做的“一对一教练”项目,提出OSTB四维领导力(组织领导力、个人领导力、业务领导力、团队领导力),并进而拟制了10大维度35项子维度,进行360°测评,做个人缺口分析,从而得出个人发展路径(IDP),并匹配相应的培训,再辅以双周记、一对一恳谈、刻意练习,从而达到中层干部的素质提升。

b.png

OSTB四维领导力模型

这种导向的课程设计,其难度在于能面向企业做个性化的建模,而且测评一定要客观精准,我们对每一项描述,都聚焦在行为之上。例如,对“高标准要求”这一素质,我们做出如下描述:

对下属交付的有欠缺的工作成果,能够指出其不足(0-3分);在下属汇报及交付时,关注细节,给出具体的工作标准,并严格要求下属贯彻执行(4-7分);了解行业最高标准,并时时勉励下属不断创新挑战新高,所辖单元内形成一种高工作标准的文化(8-10分)。

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,我们的素质描述,就是要引导测评人去思考,被测评人到底有没有类似行为?避免马虎分、情感分和趋中效应等测评陷阱。

精准测评之后,就是对症下药因材施教,匹配相应的培训和改进计划,标准是清晰可描述的,从而达到“入模子”的培训要求。

最佳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

在复杂环境下,那些无法做“一二三”概括总结的内容,最适宜的莫过于最佳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。尤其在销售领域,不同区域不同团队不同管理风格,都会有千差万别的方法。这些方法,不能全盘照抄,却能有效借鉴。

我们给伟星新材经销商学院做的miniMBA,就是采用最佳实践为导向的课程设计,每一个优秀的经销商,都有他自己的独门秘籍。例如去年,我在襄阳经销商汪总那里做经验萃取,他每周组织员工到广场上去做品牌推广活动,穿着卡通造型的道具,精心准备一些与孩子们互动的游戏和舞蹈,可爱的孩子们又唱又跳,父母们则在一边拍照一边发朋友圈……通过这样的方式,花钱少,见效快,迅速扩大了品牌在地级城市的影响力。

这种一线的最佳实践,难度在于萃取师要有较高的专业能力,掌握引导和提问技术,对内容进行加工,隐性知识显性化,显性知识结构化,设计成课程。经销商学员们听了这样的分享,都反馈说,既趣味盎然,又非常实用能落地。

情境导向的课程设计

300多年前,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《大教学论》中写道:“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。”人是情境的动物。情境导向的课程设计,是对人的思维模式和态度认知做深度影响。

我们在课堂教学中,运用课内游戏、角色扮演、音乐氛围、参观访问等,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,起到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。这是相对浅层次的应用。

我们在给伟星新材做培训师培训的时候,就运用情境教学法,三天三夜,借鉴中国好声音的导师制,分组密训,全程PK,学员五上五下,80%的时间让给学员上台演练。培训的内容,表面上是授课技巧,其实更深层次的是,让学员在团队竞争和合作的高压之下,建立一种舞台感,锻造上台的自信力,迅速进入内训师的情境角色。严格训练之后,他们回到分公司,成为向业务团队和经销商传经送宝的燎原火种。

情境导向的课程设计,还有更为深度的应用,比如一些团队,他们会把情境教学向生活中迁移,例如美国海豹突击队在伊拉克服役期,需要时时面对恐怖事件,团队信任和合作就成为他们生死攸关的素质。军营要求突击队成员两人一组,一同训练一同起居,不得分离,其背后的逻辑就是,只有在生活中相互陪伴,才能在战场上生死与共。这是运用情境的力量,作深度影响的典型案例。

综合运用

以上是对四种导向的课程设计,我作出的分析与诠释。

事实上,在面对愈加复杂的商业态势,员工的工作内容和性质趋于多样化和复杂性。一个一线销售人员,既需要基本任务的严格执行,也需要面对个性化障碍的创造性解决。

这种需求,与本文的思想并不矛盾,如同“医疗复方”,需要我们培训者,因人因时,分析之后提出个性化解决,例如我们给“杰克铁军”做的咨询项目,前期是任务导向,告知明确的步骤和方法。当他们有一些陌拜和成交经验之后,我们就为他们的销售团队做了经验萃取和案例梳理,通过最佳实践导向的培训,提升了他们对复杂环境的应变能力和思考能力。

一个优秀的培训者,须建立精准的导向思维,并辅助以多种教学模式,从而能对具体问题、具体学员、具体场景,做出具体的解决方案。这样的培训,才真正能够紧贴一线解决问题,提升员工能力和绩效,助推企业经营目标的有效达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