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略就是在夹缝中求发展
作者:方晖
分享

小时候总以为皇上是最大的,可以“为所欲为”。有个河南笑话,说俺是要当了皇上,“床头支个油条锅,床底下摆几个大西瓜,一觉起来挑一挑,想吃哪个吃哪个”,可惜这种“无法无天、为所欲为”的生活只存在于穷苦农民的想象之中。事实上皇帝都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,姑且不论汉献帝、明思宗这些亡国之君,一代明君如唐太宗、康熙,也是被诸多力量挤压牵制,魏征的吐沫星子多次喷到李世民的脸上,李世民也只能洗耳恭听他的“逆耳忠言”。康熙一生“擒鳌拜,平三藩,收台湾,亲征准噶尔,驱逐沙俄”,反过来看,他不也是在这五种力量的挤压中生存发展吗? 

企业同样是在夹缝中求生存,谋发展。Intel公司在80年代,被日系企业挤压,生存艰难,三位创始人决定放弃他们一手打造的存储芯片业务,全力发展CPU业务。当他们作出这一艰难决定时,不禁抱头痛哭,泪流满面。而若干年后,在从PC机向移动智能终端转型的过程中,Intel完全无法组织起有效力量,屡战屡败,最终黯然退出手机芯片业务。可见,即使强大如Intel的企业,也是在夹缝中求生,还经常被竞争对手“打哭”。

一些企业家和经理人,经常会陷入思维误区,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环境,缺少正确的认知,总希望自己是在一片肥沃的土壤中发展,如雷军一般在“风口”飞翔。事实上,在肥沃的土壤上成长起来的企业与企业家,往往由于成功得来的太容易,在穿越周期时,经常是率先出局。而那些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的企业,反而可以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任尔东南西北风”。

在诸多夹缝中,企业家最需要关注的是“时间夹缝”。时间兼具破坏性与建设性,而破坏性是时间的“第一性”。万事都有“成住坏灭”,时间会消磨企业家的激情与精力,时间会侵蚀企业的活力与优势,时间会把伟大变成猥琐。强大如诺基亚、柯达、通用汽车,都败在了时间带来的变化上。

时间也带来了建设性,新技术让后发企业有了超越看似不可能超越的对手的机会。苹果、亚马逊、美团、抖音,这些新物种都是源自于时间带来的机会,而埃克森美孚、通用汽车、宝洁、沃尔玛、中移动这些企业在20年前的王者,已经给人“烈士暮年”之感。汉语中,“时机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,“机不可失,失不再来”指的就是机会的时间性。时间为企业家开了一道门,企业家必须飞快地从这个夹缝中冲过去。过去了在下个阶段就是一马平川,不过去就永远留在了过去时,还有大量企业在夹缝关闭之时被挤成了肉饼。特别是进入移动互联时代,在一个机会之门打开后,看上去是一个巨大机会出现了,但实际上却是一次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,以当年的“千团大战”为例,最后只有美团硕果仅存。野蛮成长,快鱼吃慢鱼是在时机夹缝中生存与制胜的关键。

波特的“五力模型”,也是一个形象的夹缝理论。一个企业,要被上游挤、被客户挤,被竞争对手挤,被替代产品挤,已经这么挤了,还有潜在竞争对手要进来分一杯羹。不过波特的夹缝更多是静态的,如果时间只是流逝,而没有带来巨变,那么一个企业要在夹缝中生存,就会形成三种战略,一种是全面成本领先战略,一种是差异化战略,还有一种是聚焦战略。这三种战略的形成,并不是设计出来的,而是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、求发展的过程中,被“挤成那样”的。

客户的心智也是企业竞争的主战场,在这个领域,“夹缝理论”同样适用。客户大脑虽大,可脑海里是否有你公司产品和服务的一席之地?一般来说,大脑最多同时运作三个线程,比如我们开车的时候,一部分大脑在管理我们的生命系统,如呼吸、嗅觉等,一部分大脑在开车,还有一部分大脑在思考某件事情。在思考问题层面,人的大脑甚至无法同时想两件事情。企业要把自己的信息传递给客户,并且形成记忆,在一定外界刺激下产生购买,这本质上是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来训练客户的大脑。首先客户不希望被企业这么训练他的大脑,其次客户的大脑又笨又忙,极难训练。对于争夺客户心智的企业来说,必须在客户的心智中找到那条夹缝,巧妙地把企业的信息植入,才能达到商业目标。

当企业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夹缝后,如何才能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,甚至是一棵“南山不老松”呢?这就要依靠企业的组织能力了。很多行业的实践一次次证明,最先发现机会的企业,往往不是笑到最后的企业,笑到最后的企业一般是那些看准了才all in,是那些最能坚持,最擅长打造组织的企业。组织是企业的“内环境”,组织里的每个人也都是在文化的熏陶下,制度的约束下,机制的驱动下,同事的竞合中,释放生命的动能。所以,一个职场人的成熟,就是认识到所有人都是在夹缝中发展。

“窄门进,宽门出”是战略的精髓。一粒小小的种子,可以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,而抓了一手好牌的人,往往会打得稀巴烂。企业家在VUCA时代,更需不断修炼自己的心智模式,建立“夹缝思维”,知行合一,才能有效决策,带领企业穿越周期。